x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蒙古包第一

2022-11-23 09:06:04编辑:佚名阅读: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蒙古包第一,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和特色,自然也有自己特色的建筑,他们构成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下面来盘点一下哪些建筑是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

1、蒙古包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2、吊脚楼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3、侗族鼓楼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最高的防腐木凉亭--侗族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流行于贵州、铜仁、湖南、广西地区。鼓楼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4、傣族竹楼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5、藏族碉房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据记载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6、羌族碉楼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7、白族瓦房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白族瓦房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白族民居建筑讲究,飞檐高翘,斗拱别致,镂空花枋,比较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山墙彩绘的装饰艺术。

8、彝族土掌房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9、哈尼族蘑菇房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蘑菇房造型美观,别具一格,冬暖夏凉。

10、船型屋

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关键字:建筑民族

以上“中国十大民族特色建筑盘点 蒙古包第一”的相关内容均来自于网络,并非本站(www.191fun.com)个人主张,如有侵权行为,可以在网站底部“联系站长”留言,我们会尽快处理。